中国明确“以我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向:关于“双循环”核心精神的学习体会

2021-01-12 10:38:06 惠州裕冠地产副总经理 李钰 414

最早提出“双循环”概念是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当时的通报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两个多月后的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双循环”时,通报内容变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所变之处在于多了一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向外界传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对“双循环”要“加快”,二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接下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再明确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时的变化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表明了高层对“双循环”理念的最终定调。

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到“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再到定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说明国际形势的变化太快,中国经济所面临压力之大。

202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全球各国经济表现“没有最烂,只有更烂”。中国经济一方面虽受到冲击,但目前已回正,并逐步好转。不过另一方面,经济结构通过近十年的调整,看似已由外向型转为内需型,可是内需的动力还不强劲,层级也不高。住房、医疗、教育这三座大山有所缓解,但并未彻底解决,加上互联网金融、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区域经济不平衡等都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原本希望通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达到相互促进和带动,可国外疫情非但未减轻,反而更加严重,现正承受着第二波、第三波的冲击,“双循环”中的外循环正在变弱甚至消失,因此要改变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思路。“形成”一词的原意为“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实际情况是,想通过或利用变化来形成的局面受到制约且耗时过久,以中国经济的现状等不起,最后,只能明确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与“形成”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本身就有建立的意思,后者则是在现有基础上去渐渐变化。

需要看到的是,尽管中国经济面临压力,但基本盘未变,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就“双循环”中的国内大循环而言,经济政策工具箱中还有可使用的工具,正如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所说“要以实现国民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完整性为目标,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

“双循环”中,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国内改革、打通内部经济循环将会成为未来的政策重心。在刘鹤副总理的文章中提到了六个方面,分别是(一)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推动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实现供需良性互动;(三)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五)推动扩大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六)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可以说这些将会是下一步中国经济政策的着力点。

在这六条中的第二条里,专门讲到房地产部分,说明当前房地产市场分化非常严重,如不加以严控制将会变成中国经济的“灰犀牛”,因城施策是房地产调控的关键;

在外部环境极端不稳定的情况下,我们对外开放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双循环”中所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思路,就是明确只要我们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以我为主”,无论外面“风吹雨打”也不会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前进的步伐。

以上是对“双循环”核心精神的一点学习心得与体会。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