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子女对双亲中女性一方的称呼。也经常用于比喻给予养育之恩的人或群体的敬称(比如:祖国,我的母亲;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在世界各国文化中均是被歌颂的形象,人们用各种方式颂扬母亲的伟大。
母亲的十大恩情。一是母亲怀胎的时候对胎儿守卫爱护的恩德;二是临盆生产受尽苦楚的恩德;三是生下孩子就忘记所有痛苦的恩德;四是自己咽下苦涩,吐出甘甜给与爱儿的恩德;五是回施干净给与孩儿而自己将就污湿的恩德;六是哺喂乳奶和抚养教育的恩德;七是替孩儿洗濯屎尿不净的恩德;八是孩儿外出远行,慈母在家挂心忆念的恩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九是对孩儿深深加以体谅抚恤的恩德(子女的苦难母亲愿代替受,子女辛劳母亲心里会疼惜不安;儿女遭遇挫折或短暂困难,父母会长时间地感到心酸);十是终生直到究竟都没有穷尽对孩儿怜爱愍念的恩德(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使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家庭幸福,都离不开人生第一个老师——母亲的教育培养。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把中华传统文化文明融入我们的血脉。母亲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最早为我们人生道路奠基的就是母亲。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母亲名垂青史后人敬仰。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等等。
母亲对子女的爱是纯洁的,是无私的,是伟大的。但母亲也经常会对儿女撒“谎”。
母亲经常撒的第一个谎——每当家里的饭不够吃的时候,母亲会把饭先分给孩子吃,嘴里还会不停地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
孩子吃鱼的时候,母亲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当孩子心疼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一起吃鱼时。母亲会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这是母亲经常撒的第二个谎。
为了攒钱缴孩子的学费,深夜里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做手工。孩子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在辛勤劳作时会说:“妈妈,快睡吧,明天您还要早起呢。”这时母亲会微笑着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这是母亲经常撒的第三个谎。
时逢盛夏,烈日当头,母亲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孩子助阵,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将手里的茶水递给孩子喝。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孩子将手中的茶水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这时会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这是母亲经常撒的第四个谎。
下了岗的母亲在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要寄钱给母亲补贴生活。这时母亲会说:“我不要,我有钱!”这是母亲经常撒的第五个谎。
孩子工作以后,生活条件好了,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母亲不愿意拖累孩子和给孩子增加负担。这时母亲会说:“我不习惯大城市和国外的环境!”这是母亲经常撒的第六个谎。
母亲患病住进了医院,望着被病魔痛苦折磨和生命垂危的母亲,孩子潸然泪下。母亲却安慰孩子说:“孩子,别哭,我不疼。”这是母亲对子女撒的最后一个谎。
世上有一种爱最伟大,那就是母爱!世上有一个人最值得我们回报,那就是母亲!
当今社会上,有许多人以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好为由替自己不尽孝道辩解。但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是否孝顺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天下的母亲是最能理解和体谅孩子的。不管你是位高职显的权贵,还是一介布衣的百姓;无论你是腰缠万贯的富翁,还是一无所有的贫民。在母亲的心里,你都是她的骨肉心血,儿女有孝心就是母亲的最大安慰。你有钱就多给,这也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钱少少给,母亲也不会责怪,也不会有怨言。孝敬母亲,也并不完全在于给钱给礼物,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比如说,多年前有一则新闻报导,说的是安徽省金椒县马厂镇有一个老人叫王李氏,2002年时已经100岁了。老人家一辈子都想上北京城天安门走一走,无奈家境并不富裕,难以成行。而她已年逾花甲的儿子王守成为实现母亲的愿望,不顾自己年高,自2002年8月起徒步背着百岁老母,千里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北京,实现了母亲的愿望。有人说,心里常牵挂着、惦记着孝敬父母,心灵就有了归属,忧愁就能得到消解,不用去烧香拜佛,日子也能过得安宁、踏实、快乐。这话是非常有哲理的。
孝的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我们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在中国人的传统教育中,孝道是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之一。一个有违孝道的人,即便不是大奸大恶之徒,从道德上讲也是有缺陷的。不孝罪名之重,很难有人承担得起,一般来讲,人们大多不愿意与不孝父母的人交往。理由是一个人如果连生身父母都不知奉养、尊敬,那这个人多半是忘恩负义之徒,心理必定极端自私偏狭,不值得信任和依靠。生养之恩大于天,这种恩情在国人心理是不容亵渎和藐视的。有一位成功的私企老板,他挑选员工的头一条就是“孝敬父母”。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好,才会对别人好,一切好的品质也才有存在的土壤。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对于孝顺也出现了多元的理解,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
一是“赡养说”。比较多的人认为,能使父母生活好,身体好,就算尽到了孝心。
二是“顺从说”。有人认为,“孝”就是老人说什么、要什么、干什么,顺从就行了,孝顺孝顺,顺就是孝。
三是“哄逗说”。有些人说,老年人就象“老小孩”,像哄逗孩子一样,把老人哄好了,也就做到孝顺了。
其四是“真爱说”。一些年轻人认为“孝”就是爱,对父母长辈的理解和真爱,是在情感上与父母长辈的高度融洽。
然而,现代孝顺观显然不能仅仅停留在上述几个层面上,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精神层面的“顺”和“敬”显得更为重要。
“顺”指顺从,即在尊敬父母的基础上不违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而“敬”,则是尊敬,即从精神层次表现对长辈的敬重。
“顺”,就是要对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天气变化要问寒问暖,提醒及时加减衣服;工作在外,要常回家看看,帮父母洗洗刷刷;父母生病,时间长了,不但要悉心照顾,还应和颜悦色经常劝慰,使其心情舒畅、愉快,树立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敬”,就是说儿女给父母送礼,要恭恭敬敬地亲手送上;儿女外出时,要告诉父母出去的地点、时间、原因,请父母不要惦念;家中较大的事情,听取父母有益的意见,以免父母担心。
具体说来,为人子女孝顺父母,应当注意以下细节。
1.听言受教,不做顶撞。子女对父母的教导应虚心接受,时时牢记心怀,不违背叛逆,不做顶撞,凡事与父母商讨,尊敬他们。
2.衣食住行,皆要齐全。子女应当时时关怀父母的生活要求、生存条件,不让父母挨饿受冻,不让他们遭风雨侵袭和担忧难过。
3.日常生活,当要照顾。父母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要谨慎周全、尽心尽力,让父母无忧无烦,安然舒适享受晚年。
4.物质精神,缺一不可。物质满足父母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关爱、呵护却远远超于这一切,父母至老年时,心灵难免需要子女的慰问关心,所以两者都非常重要。
5.出门返家,都要交代。子女出门远行难免会使父母担惊害怕,所以在有事离家出门时,皆应知会父母一声,让其知道你的行踪,身在何方,不让他们为你烦忧难过。
6.品性兼顾,父母不忧。子女在家孝顺,出外也必须自修个人品德,在待人接物方面更需时时提升自己,温文有礼,让父母引以为豪,更为重要的是这能让父母放心、宽心。
7.兄弟相爱,父母欣慰。兄弟姐妹应相亲相爱,有事互相帮忙、不妒忌、不埋怨,时时以手足之情和睦相处,父母自然会感到欣慰,一家人也会其乐融融。
8.遵命办事,有商有量。凡事要体谅父母的用意,理解他们的苦心,有不同的意见应该耐心沟通,寻求他们的支持。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看来,每个人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应该怎样尽孝。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这只是做到了“外安其身”,如果不能从心里尊敬和顺从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顺。孝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内安其心,孝而顺之”,是在精神上使父母和长辈从内心由衷地感到愉悦。
作为子女的我们,在对母亲深怀感恩的同时,有没有做到孝而顺之呢?是经常亲切地问候,还是经常地给予物质的关怀?在做到“外安其身”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做到“内安其心”。如果你真的孝顺父母,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不要等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