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文化沙龙”交流主题之一---家庭与孝道

2012-08-13 09:39:48 root 69
社会学家们认为,家庭是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合的团体。狭义的家庭指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广义的家庭则泛指人类进化不同阶段上的各种家庭形式。生物学家们则认为,人的生命核心在家庭,因为人的生命诞生于家庭。
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受到父母的关怀、爱护而成长。在我们成长之初,由于得到父母亲情的关爱、滋养,使心性潜能得到发展,在家庭的熏陶、父母的教导下渐渐成长成熟。家庭满足了我们的需求,使我们从人性相通的原始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对家庭产生归属感。家,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屈原在被放逐的过程中,想得最多的就是家,所以无论有多少苦难,他都可以戴着高冠佩着长剑行吟着自己的“九歌”;李白再飘逸,也会“低头思故乡”;杜甫再无私,也知道“家书抵万金”;而辛弃疾“半夜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也只是想光彩地回到他那幸福的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约有近4亿个家庭。尽管每个家庭大小不一,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均在诸如父母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妯娌关系等范畴,各种关系都处理好了,家庭的功能和凝聚力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家庭成员之间才能和谐相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转型,当今时代家庭的凝聚力不如以前传统的大家庭了,三口之家甚至两口之家的增多,使家庭矛盾也趋于分散和隐蔽。相当比例的人越来越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却忽视了对家庭的责任,这些情况都是造成家庭问题频出以及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好家庭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虽然家庭功能在变,家庭类型结构在变,但人们普遍都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传统优良美德决不能变。
有资料显示,当前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60岁以上老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1%,因此,家庭成员间的代际关系和谐显得尤为重要。就家庭代际关系而言,既具有同社会代际关系相同的社会属性,又具有亲子关系的自然属性。家庭两代人成长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观念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差异,因此不可避免地在代际之间存在隔阂。就社会代际关系而言,老年是弱势群体,一些年轻人总认为老年人笨手笨脚,老而无用,歧视老年人,甚至虐待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不协调往往会反映到社会上来;社会出现代际隔阂又反过来影响家庭代际关系。因此,协调好家庭代际关系和社会代际关系,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环、互补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就是传承弘扬以“孝道”为核心,尊老敬老的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之所以要以“孝为先”,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抚育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子女长大成人后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是对父母抚育的回报,父母得到子女的赡养,是父母应享受的权利。孝亲敬老尊贤,是几千年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处理家庭代际关系和社会代际关系的精华。
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孝道的民族,远在尧、舜时代便已推崇孝亲。由尧至舜,由舜而禹,由禹而文王,由武王而周公,可谓无一不是孝子。孔子、曾子、孟子等圣贤,也都把孝敬父母,列为人生第一大事。《礼记》中“仁人之事天如事亲,事亲如事天”,就是要求人们将“事亲”当作同“事天”一样重要的事来对待;《三字经》强调“首孝悌,次见闻”,其意就是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所见所闻;孔子教育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就是学生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长辈;启蒙经典《千字文》对孝道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临深履薄,夙兴温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其意就是说侍奉父母,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翼翼;要早起晚睡,使父母在冬天得到温暖,夏天得到清凉。这种尽孝的品德和行为,就像兰草那样芬芳清香,犹如松柏那样茂盛长青。
当前,由于社会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在社会转型大潮的冲击下,有如漂泊不定的舟、航行于风浪中的船,缺失了方向和面临着许多困惑。据调查,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上普遍存在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只注重经济状况,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责任只是改善孩子的经济条件,让孩子的衣食住行得到保证和尽量满足,而孩子的教育则依赖于老师。二是有的父母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对子女的教育表现出力不从心。三是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但对如何教育孩子没有正确的方法,导致一些家庭出现“棍棒教育”现象。四是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无微不至的关怀,事事依从孩子,样样顺着孩子,孩子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使孩子难以教育。五是不少父母尚未意识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介于以上种种原因,中裕冠集团成立了中华孝道文化基金会,并以此为平台在传承、弘扬、光大传统孝道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在家庭中,社会上倡导和践行孝道,使每个人的修为和道德更加完善。
在家庭中践行孝道,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这里所说的“合理的长幼有别”,与封建家长制、一言堂是不同的。“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之间相处首先是民主和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中的长者,而且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容易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小霸王”的骄横性格,更谈不上培养孝敬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在家庭中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家庭的供养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颠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强胡闹。
第二,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辛苦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伸手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想而知,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的孩子,又怎么会从心底里孝敬父母呢?所以,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自然而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从小事入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要把这些要求变为孩子的实际行动,就应当从日常小事抓起。如关心家长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这样的小事。并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也应为他们多做事。”
第四,要以身作则,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有一个故事是值得借鉴的。说的是从前有一对中年夫妇对年迈的父母很不孝顺,他们把老人撵到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居住,每顿饭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东西给老人。一天,他们看到自己的儿子在雕刻一块木头,就问孩子刻的是什么,孩子说:“刻木碗,等你们年纪大时好用。”这时,这对中年夫妇才猛然醒悟,马上把自己的父母请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只小木碗,拿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给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从此一家三代在一起和睦地生活。可见,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现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这给自己孩子造成的影响就更不好了。因此,我们不但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亲,决不能添了儿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说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在休假日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长时久,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当今“四二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儿女)家庭在增多,许多当了父亲、母亲的在职人员,在全身心地投入职业生涯的时候,往往忽视对家庭的关爱和对老人的赡养、关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应重视和弘扬孝道文化。作为家庭中坚的子女,不论工作多忙,任务多重,孝心不能忘。在家庭中除了在物质供养、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方面尽力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外,还要让老年人随时能感受到家庭的幸福温馨。比如说经常抽时间陪老人说说话,牵着老人的手去散散步,帮老人洗脚或轻轻地为老人按摩等等。其实,对于老人们来说,与金钱物质相比,他们更加重视精神和心灵上的满足。有时候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问候,都会让父母感觉更加亲切,更加值得高兴。
孝,是人世间一种高尚、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亲情回报,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倡导和践行孝道,对营造美满幸福的家庭环境,推动社会和谐,提升民族素质均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电话咨询
邮件咨询
在线地图
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