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关于决策的理论中,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就是:人是理性的,能够理智地解决问题,最大化地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个前提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事实上,人在决策过程中,不但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偏差效应,而且受生理因素影响,使决策质量受到干扰。因此,我觉得,在做决策时,尽量遵守如下三个做法,可能会避免一些错误决策,提高决策的质量。
一、疲劳的时候不做决策。
在疲劳时做决策,往往涉及“坚持、坚守、继续”等因素的方案容易遭到否决。以前看过一本讲谈判的书,说的是劳资谈判,工会的谈判代表往往是体力劳动者,身体健壮、精力充沛的产业工人,而资方代表都是一些体力疲弱的办公室人员,结果在马拉松式的、拉锯式的谈判中,资方代表体力不支、意志力衰弱,在谈判的最后一刻支撑不住,往往会退让,承诺一些不利条款。同样道理,在身心俱疲的时候,大脑往往对一些涉及“坚持、坚守、继续”等一些字眼的选项很敏感、很“害怕”,倾向于屏蔽、否决此类方案。而恰恰此时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坚持住,就有可能成功。所以,在身心俱疲时做决策,往往会把一些最具成功潜质的方案否决掉,与成功失之交臂。
其次,在疲劳的时候,人们往往不耐烦、精力不集中、粗心、粗糙、盲点死角增多。有一次,我带女儿逛街买羽绒衣。逛了大半天,一无所获,我又饿又累,心情沮丧,耐心降到了极低点,可是又要保持父亲的风度,强忍着不发作。结果她看上一件有毛边的风衣式羽绒大褛,我居然把668元的价格迷迷糊糊地听成是268元,刷卡时也不看一眼爽爽地就签名,包装回家。回到家休息了一阵,才有心思检查商品,结果发现自己当了“大水鱼”。像买衣服这样的小事犹可原谅,但是,当涉及重大决策时,千万小心,一定要经过充分休息,身心愉悦、精神气爽、心态平和的状态下做决策。
二、重大决策一定要经过“淬火”进行“冷处理”。
促使人们匆促做出决策的,往往是一些比较强烈的感情、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境,比如极度恐惧、狂喜、愤怒、意气飞扬等,这时作出的决策,往往过度偏颇,严重偏向某个极端,有失客观公允。这时,如果及时刹车,把决策“淬火”,经过“冷处理”,或者广泛征集不同意见,或者经过一段时间冷静考虑,让心理归于平静,再客观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的决策可能会比较理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方精心准备资料、设计情境,有意让你处于一种比较极端心态(一般是很开心、很得意、很轻浮、志高气扬),从于做出有利于对方的决策。像这种情况,你一定要想办法摆脱这种情境,闭上眼、咬着牙,迸出一句“让我回去好好考虑一下。”无论是你满脸带笑,还是表情严肃,一定要坚持说出这一句“让我回去好好考虑一下。” 如果确实没有办法,也要尽量“短期冷处理”,就是找个短暂的时间,让自己独处一会,心情恢复平静,再做决定。
三、谋定以后,行以坚毅,不要临时起意,改变策略。
我们平时做决策,一般而言,都会综合各种情况,通盘考虑。但是,人性有弱点,往往会被一些不起眼、无关全局的小事,通过“近期效应”干扰,临时起意,改变策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谓“近期效应”,又叫“短期效应”,就是说大脑对发生在近期的事情比较注意,印象比较深,容易受其影响。正因为大脑有受近期事情影响比较大的弱点,所以,一个深思熟虑的决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小事(这些“小事”,从短期来看,就是“大事”了)的干扰,肯定会有一些困难,如果定力不够,往往会临时起意,改变决策的方案,使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有交易经验的交易员都知道,一种股票、商品的价格走势,从全局来看,相当流畅。可是为什么自己没有在这样流畅的趋势中赚足钱呢?原因就是,股票商品的价格,从大的时间架构来看,确实是很流畅。但是具体到每日的行情,每天都是让人感觉到惊涛骇浪的波动。很多人太真切地看到了惊涛骇浪,受不住眼前的惊涛骇浪震憾,而擅自改变航向,结果就迷途了。无论做什么事,要有大局观、要有战略眼光,这样,才不会在纷纭的变幻中迷失方向,才不致于临时起意,来回折腾,徒劳无功。如果在执行原计划和临时改变计划之中纠结,你就告诉自己:谋定而后行,行以坚毅,即使错误,只错一回;临时起意,朝令夕改,来回折腾,错一辈子。
集团发展统筹总裁助理 董建辉
2018年2月9日